在熔体泵运行过程中,多种故障会影响其工作效率与稳定性,以下针对熔体泵常见故障的根本原因及科学解决措施展开详细说明,为设备维护提供清晰指引。
一、吸入粘度过高问题
(一)根本原因
介质本身粘度过稠,直接导致介质在设备内部流动阻力增大、流动不畅,进而引发设备吸入粘度过高的现象。
(二)解决措施
通过降低介质粘度增强其流动性,具体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:
1. 添加稀释剂:在确保不影响介质原有性能和设备兼容性的前提下,按合理比例加入适配的稀释剂,逐步调节介质粘度至设备要求范围。
2. 加热介质:利用合规的加热装置对介质进行适度加热(需严格控制加热温度,避免超过介质或设备的耐受极限),通过温度升高降低介质分子间作用力,从而减小粘度,提升流动性,最终提高设备工作效率。
二、轴承磨损间隙过大问题
(一)根本原因
轴承长期运转过程中,因摩擦、载荷、润滑不足等因素,导致轴承部件磨损,进而使磨损间隙超过正常范围,严重影响设备运转精度与稳定性。
(二)解决措施
1. 及时更换轴承:一旦发现轴承磨损间隙过大,需立即停机,拆除磨损严重的旧轴承,选用与设备型号匹配、质量达标的新轴承。
2. 规范安装操作:更换新轴承时,严格按照设备安装手册进行操作,确保轴承安装位置准确、配合间隙合理,同时做好安装后的检查与调试,保障设备运转的稳定性和安全性,恢复设备正常运行状态。
三、齿轮传动超差问题
(一)根本原因
熔体泵齿轮传动系统中存在两类关键超差问题:一是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之间的平行度超差,二是主动齿轮与电机轴之间的同轴度超差。这两类超差会导致齿轮无法正确啮合,加剧齿面磨损,引发设备故障。
(二)解决措施
对齿轮传动系统进行精确校正:
1. 借助专业的测量工具(如百分表、千分尺、平行度检测仪、同轴度检测仪等),准确测量并确定超差的具体数值和方向。
2. 根据测量结果,通过调整齿轮支架、电机安装位置等方式,逐步校正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平行度,以及主动齿轮与电机轴的同轴度,确保齿轮之间实现精准啮合,从根源上避免故障发生。
四、熔体泵泵内进入杂物问题
(一)根本原因
外部杂质未被有效过滤,随介质进入泵体内部,堵塞泵的流道、卡滞运动部件,导致泵无法正常输送介质,严重时可能造成泵体部件损坏。
(二)解决措施
1. 清理泵内杂物:立即停机,拆卸泵体相关部件(需遵循泵的拆解流程,避免二次损伤),彻底清除泵内残留的杂物,清理完成后检查泵内部件是否有磨损或损坏,必要时进行修复或更换。
2. 检查与维护过滤器:全面检查设备的前置过滤器或内置过滤器,查看过滤器是否堵塞、滤网是否破损。若存在问题,及时清洗过滤器或更换滤网,确保过滤器能有效拦截杂质,防止其再次进入泵内,保障泵的正常工作。
五、齿轮磨损问题
(一)根本原因
齿轮在长期传动过程中,受啮合摩擦、载荷冲击、润滑不良、异物侵入等因素影响,齿面逐渐出现磨损、点蚀、胶合等损伤,导致齿轮啮合精度下降、传动效率降低,成为设备常见故障之一。
(二)解决措施
根据齿轮磨损程度采取对应处理方式:
1. 若磨损程度较轻,且通过修复(如齿面打磨、镀铬等技术)可恢复啮合精度,可对齿轮进行专业修复处理。
2. 若磨损严重(如齿厚过度减薄、齿面出现严重裂纹或断齿等),修复后无法满足传动要求,则需及时更换新齿轮,确保齿轮传动系统的啮合精度和传动效率,维持设备正常运转。
六、键槽损坏或配合松动问题
(一)根本原因
键槽作为连接轴与轮毂的关键部位,长期承受扭矩传递,可能因载荷过大、安装不当、材质疲劳等因素出现损坏;同时,轴与轮毂、键与键槽之间的配合可能因磨损、振动等导致松动,影响动力传递,引发设备故障。
(二)解决措施
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部件修复或更换:
1. 若键槽轻微损坏(如边缘磨损),可通过铣削、补焊后重新加工等方式修复键槽尺寸,使其恢复配合精度。
2. 若键槽损坏严重或配合松动无法通过修复解决,则需更换对应的轴、轮毂或键等部件,更换后确保各部件配合紧密,恢复设备的正常动力传递和工作状态,避免故障进一步扩大。
七、地脚螺栓松动问题
(一)根本原因
熔体泵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,会使地脚螺栓逐渐出现松动;此外,初始安装时螺栓紧固力矩不足、螺栓老化等因素,也可能导致地脚螺栓松动,影响设备整体稳定性,甚至引发设备位移、振动加剧等连锁问题。
(二)解决措施
使用扭矩扳手等专业工具,按照设备设计要求的紧固力矩,对所有地脚螺栓进行逐一检查并及时紧固。紧固完成后,再次检查设备的水平度和稳定性,确保地脚螺栓能有效固定设备,防止因螺栓松动导致设备运行异常。
八、设备吸入空气问题
(一)根本原因
设备的密封部件(如密封圈、垫片、接口处等)出现老化、损坏或安装不当,导致外界空气进入设备内部;此外,设备吸入管路堵塞、液位过低等情况,也可能引发吸入空气问题,造成设备工作效率大幅降低。
(二)解决措施
1. 排出内部空气:停机后,通过设备的排气阀或相关操作流程,将设备内部吸入的空气彻底排出,确保设备内部充满介质。
2. 检查与修复密封性:全面检查设备的密封部件和吸入管路,找出漏气点。若密封件损坏,及时更换新的密封件;若接口松动,重新紧固接口;若管路堵塞,清理管路杂质,彻底消除漏气现象,保障设备正常运行。